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离退休干部局  >  《老干部园地》期刊  >  2020年  >  2020年第06期

认准的路--生态路上任驰骋

日期:2021-01-12 作者:王文壮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凭着对环保事业的爱好,近几年我放着休闲的退休生活不过,却对具环保意义的蚯蚓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情有独钟,面对种种困难,我泰然自若,在探索生态农业的路上自寻乐趣。借此文略加回顾,权当茶闲饭后之谈。

  一、缘起

  早在退休前几年,我就对蚯蚓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蚯蚓能改变土壤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使板结贫瘠的土壤变成疏松多孔、通气透水、保墒肥沃、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高产地块。蚯蚓作为分解者,能将农业废弃物分解为农田肥料,使农作物增产, 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达到以地养地的作用。为此, 我曾先后两次向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申报了与蚯蚓有关的推广项目,一个是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技术推广,另一个是橡胶园养殖蚯蚓技术利用。因当时我的行政事务较多,退休后也因院里返聘及承担《热带作物学报》的执行主编工作, 故未能全身心的参与项目工作,项目主要由环植所的卓少明等同志执行。尽管如此,我对蚯蚓养殖的项目初心不改。

  二、行动与收获

  2015 年后, 我不再受聘于中国热科院,空闲时间较多,此时开始利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先后于海南、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开展了蚯蚓养殖的探索。不知不觉, 几年时间一闪而过, 一路走来, 感触颇深。

  通过多地多点的实践, 探索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在海南三亚开展了大棚内种养结合的模式, 即上层种植蔬菜, 地面养殖蚯蚓的探索; 在江苏探索了利用污泥养殖蚯蚓的试验; 在广东汕头濠江区则结合养牛场就近养殖蚯蚓; 在上海和广东创办两个蚯蚓养殖科普园地, 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受小朋友喜爱的形式设计了展板, 以蚯蚓自诉的拟人化文字为代序, 辅以歌曲、猜谜语及拟人化的稻草蚯蚓造型等小朋友喜爱的方式, 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植根于祖国新一代未来建设者的心里。同时, 园地科普人员通过对蚯蚓在农业生态循环中所起的作用等内容展示, 增强了人们对蚯蚓养殖的认识及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此外, 还借助当地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为当地的种养能手作蚯蚓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及现场参观讲解。

  养殖蚯蚓和利用蚯蚓粪种植蔬菜、 花卉、 哈密瓜等的过程, 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并积累了经验, 特别是种植的哈密瓜品质优良, 出乎当地人的意料。让人欣慰的是, 利用配制好的蚯蚓粪施用于潮州市凤凰山的高山茶园, 第二年起该茶园的茶叶就回归了茶味。

  此外, 先后将热科院培育的多个木薯品种、 番木瓜、 红菠萝和五彩椒等优良品种以及酸性土壤改良营养肥等引到地方试种与推广应用, 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

  在实践的过程中,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都能亲自参与,不管烈日当空,还是脏活累活,一切都不在话下。几年下来, 我也成了半个非洲人,以至回到海南,看到我黝黑的脸, 单位的人一脸蒙圈, 有人不解地问我是否刚从非洲回来, 而家乡的人则感叹海南的太阳就是辣, 殊不知我就是在家乡晒得黑。

  近两年, 在汕头时, 我居住的是一生态园内的独幢别墅, 晚上园门一关, 周围漆黑一片, 寂静无声, 不远的山坡上则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坟堆。而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憧憬着养殖蚯蚓的美好未来。

  三、挫折与逆境

  理论上,蚯蚓是传统的中药, 具有解热、 镇痛、 降压等功能, 还可以喂禽类, 是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饲料; 蚯蚓粪在现代农业中主要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施用一次蚯蚓粪, 可使植物连续三年重茬种植。实际上, 因养殖的蚯蚓个体偏小,药效也不及土蚯蚓, 因而难以与自然界中的蚯蚓竞争, 而大量使用蚯蚓的药企, 并非各地都有; 若作为禽类饲料, 则价格偏高, 市场较难接受。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 本应无可挑剔, 但同其他有机肥一样, 蚯蚓粪的肥效不及复合肥全面而且来得快, 施用时应适当添加其他化肥。但现阶段农民所形成的种田习惯及社会需求使然, 迫使农民明知有机肥的好处,但也只能敬而远之。当然也有部分地方的农民对蚯蚓粪肥接受程度比较高。

  由于我家在海南,而目前实施的项目主要是在老家汕头,因而少不了两头跑,这也造成了项目管理中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也非一次两次。而给自己造成压力的莫过于这两年老伴身体不佳,不是摔跤就是被车碰,很多原单位同事也表示不理解, 认为老伴老伴, 老来相伴,没必要这么跑来跑去的;老伴孩子也多有怨言,好在他们慢慢有所理解与支持。

  四、坚持与放弃

  我的做法确实多少使人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自找苦吃。自身也曾考虑过是否有必要坚持下去。然而,多个理由终使我下定了继续坚持的决心与信心。一是认为蚯蚓养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拿牛粪来说,在潮汕地区,人们历来认为牛粪无肥,因而也无人愿意花钱买牛粪下田,而蚯蚓养殖,大大改变了牛粪无肥的作用;二是潮汕地区至今无人养殖蚯蚓;三是养殖条件更具优势。关键的是,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除对蚯蚓养殖技术有了的认识也有了较为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最近,我又与一位八十有六的老者商定,在其所拥有的现代农业园区内实施种养结合的项目,产品以自我消费为主,如蚯蚓体用作养鸡,蚯蚓粪自我施用。

  如今,我仍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开展蚯蚓养殖并开始探索新的产品开发途径。无论如何,我坚信,只要认准的路,就要一走到底,决不轻言放弃。而最具动力的,莫过于我深知生活与活着的不同。